今天是:
无障碍阅读 繁体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正文

【湖北日报】无人机运水80公斤浇灭山崖大火 我省基层用科技织就更牢固森林安全防线

来源:湖北日报 时间:2025-03-31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

通讯员 李伟 邓莉

“轰——”3月27日,在咸宁市通山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驻点处,一架载重无人机逆风悬停,机身下吊桶翻转,80公斤水流精准浇透树冠火心。这标志着首台实战化重载吊桶灭火无人机投入使用,将有效破解乡镇基层对悬崖火、树冠火的扑救难题。

鄂东群山如黛,林海翻涌,正发生着一场科技防灭火带来的裂变——无人机吊桶灭火、5G智能火场感知系统等新质战斗力在“最先一公里”形成。

“钢铁蜻蜓”扑火线

“从实战出发,一路升级而来。” 通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晓平,是这台吊桶灭火无人机的主要研发人。

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,森林覆盖率近七成,早些年森林火灾高发。2019年曾发生一起森林火灾,大火燃烧至雷公岩上,因悬崖陡峭无法攀爬,又缺乏远程灭火装备,导致救援陷入被动。

“如果乡镇能用上直升机吊桶灭火,那该多好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王晓平将目光投向无人机行业。

“在采购无人机时,我们发现没有适应山区的成型产品,要么水压无法达到灭火要求,要么成本太高。”王晓平讲述“土法研发”的艰辛时说。

王晓平带着该县相关技术骨干,先后试用多款重载无人机做“试验”。载重不够?从40公斤提升到80公斤。无法精准投水?使用远程遥控脱钩器,最终研发出这款“能飞的水炮”。

恰逢今年我省实施国债项目首批应急救援装备列装,通山县救援队已经拥有5架重载无人机、储水1.5吨消防越野车、四轮山地消防摩托等,形成“空地协同”机动灭火新模式。无人机操作员吴展算了一笔账:每架次载水80公斤,单电池可往返4次,配合消防车快速补给,1小时能投水12.8吨。

5G“天眼”锁烟踪

科技防线不止于苍穹。走进黄冈市蕲春县5G+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,电子屏组成的“智慧之眼”正扫描166万亩林海。

“西南方向,烟点出现!”3月21日上午,监控屏上突然亮起红色警示。值班员迅速切换到热成像模式,确认烟雾源后,将信息迅速推送到属地乡镇。10分钟内,村民焚烧秸秆的火源被扑灭,险情及时解除。

近年来,蕲春县投入500余万元建设5G+森林防灭火指挥平台,覆盖12个重点林区乡镇。全县共安装45个监测点,借助热成像技术、可见光烟雾识别及夜视监控,实现全天候、无死角的森林火灾监控。5G侦察无人机定期巡航,任何异常动向都能第一时间反馈到指挥中心,为森林防火提供更加精准的预警。

“从以前的人工巡逻到现在的数据实时传输,烟火警报几乎秒级响应。”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邓小明说,“这个春防期,5G+平台已精准监测到200余次火警警报,成功避免了火情蔓延。”

山旮旯练出“快反铁军”

在科技加持下,基层扑火力量也日趋专业化。

3月20日,安徽宿松北浴乡发生森林火情,与蕲春张塝镇孙冲村接壤。火情第一时间被传递至镇指挥部。“30分钟内,镇救援队30名队员就赶到现场。”张塝镇党委书记徐俊说,镇村两级应急队与宿松乡镇协同作战,成功阻止这场过境火势蔓延。

“1+3+N”,这是蕲春县应急救援的全新模式——每个县配备1支专业队,重点乡镇设3个中队,村级设N个分队,随时动员,形成战时合力。马踏石村党支书李小珍翻开训练日志:“我们每月进行无人机操作、水泵接力等演练,确保队员随时能上场。”去年一次跨村联合演练,村级队伍在2小时内完成10公里山地驰援,上级检查组称赞:“山沟里藏着小虎队。”

如今扑火不再是孤军奋战,而是一场智能调度、跨区联防的高效协同。森林防灭火,从“人海战术”走向“智慧快反”,在鄂东这片广袤的林海间,一张科技织就的安全防线,正变得愈加坚固。


附件:

上一篇:
下一篇: 【转】习近平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的讲话(全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