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对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号建议的答复
索引号 : 735214093/2025-27474 文       号 : 无
主题分类: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: 咸宁市应急管理局
名       称: 关于对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: 2025年10月22日
有效性: 有效 发文日期:
孟劼代表:
您提出的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号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》收悉,现答复如下:
您的建议分析了我市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,针对性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,体现出对我市应急管理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深入思考,对于推动构建坚强有力的“全灾种、大应急”救援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一、工作开展情况
(一)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方面。全面推进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,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、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助,基层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,形成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、共建共管的应急救援格局。一是建强“综合队”,按照“大站建强、小站建密、微站建广”思路,构建快速响应消防救援网络,全市现有国家队消防站8个、政府专职消防站12个、乡镇政府专职队60支、企业专职队13支。市政府办印发《关于加强和规范基层消防力量建设的通知》,明确工作目标、职责任务和保障措施,并开展督导检查,推动基层消防队伍规范化建设。二是打造“专业队”,全市应急、住新、资建、交通、电力等部门根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,组建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30支602人,承担本行业、本领域突发事件以及跨灾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。市应急管理局以机关干部职工组建的咸宁市综合应急救援队,承担森林火灾扑救、防汛抗旱等专业救援任务。市资建局联合省地质四大队组建的地质灾害专业救援队,常态驻防基层一线,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提供专业技术支撑。通山县应急管理局组建的森林防灭火专业队能力突出,被纳入省级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管理。三是扶持“社会队”,推动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,建档联络各类社会应急救援队伍24支395人。市红十字会广泛动员,在全市共组建11支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,涵盖医疗救护、水域救援、心理疏导等领域。市财政局与应急部门配合,争取省级专项资金,支持咸宁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队伍进行装备升级和技能培训。各级应急部门积极推动应急救援装备共享共用,为社会应急队伍日常训练与抢险救援提供装备保障。四是做实“基层队”,指导乡镇街道、村居社区结合本地灾害事故特点,按照“乡镇30人、村10人”的标准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,目前全市70个乡镇(街道)通过动员民兵、预备役人员、基层警务人员、医务人员、志愿者等,均完成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建,人员达9315人,承担了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任务。
(二)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方面。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、加大装备配备力度、优化联动协调机制、增强应急演练实效等多项举措,推动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。一是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救援专业技能培训,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。市、县应急部门联合水利、林业、资建等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抗洪抢险、森林防灭火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题培训。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应急管理、应急处置、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列入全市社区工作者“强基提能”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重要培训内容。市红十字会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,提升专业救护知识和能力。市消防救援支队将国家队消防员、政府专职消防员训练、培训纳入总体业务训练范围,组织地方政府专职消防员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跟班轮训。二是强化装备标准化、体系化建设,持续配备技术先进、性能可靠、机动灵活、适应性强的专业救援装备,不断提升队伍应急处突能力。2024年,市应急部门争取省级国债项目为市、县、乡镇(街道)配备抗洪抢险、水域救援、森林灭火、地震地质灾害、综合保障等类别应急救援装备3968台套。三是以实战为导向,不断完善各方力量联调联动机制,通过统筹规划部署,规范响应流程,深化指挥平台应用,有力提升应急救援质效。市消防救援支队建立全市统一的接处警平台,将各类救援力量纳入统一调度系统。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动全市应急指挥“一张图”平台建设,将全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人数、救援类型、配备装备物资、驻扎地等重要信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,形成救援资源“一张图”,确保及时有效统筹调度应急救援资源。四是常态化组织开展专项和综合性演练,重点检验指挥调度、队伍响应和装备操作等关键环节,促进队伍救援技能整体提升,确保关键时刻“拉得出、用得上、打得赢”。今年以来,全市各级各部门共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、森林火灾扑救、防汛抗旱、地质灾害处置、群众紧急避险转移等各类应急演练180多场次,参演人员1.2万余人次。
(三)完善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方面。按照“分级负责、属地为主,部门协同、统一调用,平时服务、灾时应急,采储结合、节约高效”原则,建立由应急部门牵头,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物资统筹管理协调联动机制。一是强化节点布局与硬件提升。完成1座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4座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,目前,全市已形成“1个市级中心库+6个县级骨干库”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主框架,仓储设施标准化、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。市级库承担市域内灾害事故救援救灾物资储备、调度中枢功能,县级库则确保本辖区及辐射周边区域的快速响应能力,切实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支撑能力。二是优化储备结构与动态管理。在完成库容建设基础上,科学确定储备品类与规模。结合咸宁主要灾害风险(洪涝、地质、低温雨雪、干旱等),动态调整储备物资目录和数量,重点保障帐篷、折叠床、棉被、棉衣、救生装备、发电机等生活保障类物资以及部分专业抢险救援装备。市财政每年安排应急救援物资采购预算资金,全市现有生活类救灾物资15类43728件套,主要有帐篷1718顶、折叠床2891顶、棉被9312床、毛毯6062床、棉衣12422件等;市级应急物资97973件套,主要有水泵57台、汽油发电机15台、编织袋73600条、编织布26520平方米等。此外,与有关企业、商超协议储备砂石料、编织袋、食品等应急物资,建立社会代储机制,确保“调得出、用得上、管得好”。三是打造高效仓储与调运速度。市级储备库应用自动化立体货架、自动化设备和技术,实现了对储备物资的智能分区管理、精准定位、快速分拣。严格执行锁定30%库位作为备用储备区的管理策略,确保紧急状态下有充足空间接收和暂存外部支援物资。利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(WMS)动态优化库容分配,提升空间利用率和作业效率。
(四)加强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方面。将提升公众应急知识和自然互救能力作为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、应急能力的重要基础,通过广泛开展公众应急教育,增强全民安全意识、提升公众安全素质、凝聚社会安全共识,推动形成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的良好局面。市应急管理局利用市防灾减灾体验教育馆,邀请学校师生、企业职工、社会公众等参观学习,在寓教于乐中学习防灾减灾和消防安全知识。充分发挥基层应急服务驿站、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应急普法功能,深入群众一线普及应急法律知识和防灾避险常识。运用“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屏”等媒体平台开展普法宣传报道,在《咸宁日报》《香泉都市报》和咸宁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开办法治专题、专版和专栏,录制《主播说安全》《法治热线——部门说法》等视频节目,制作应急广播音频在全市范围内播放,促进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知。定期向社会公开危化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典型案例,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普及相关法律法规。结合安全生产月、“5·12”全国防灾减灾日、“4·15”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、“6·16”安全宣传咨询日等活动,大力宣贯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常识。市消防救援支队组建的7支“火焰蓝”宣教队广泛开展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家庭、进企业、进农村“五进”活动,集中宣讲760余场次,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。市教育局以各试点学校为示范引领,以点带面,引导全市中小学积极利用教师培训、学生军训、体育与健康课程等渠道和载体,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。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网格化宣传覆盖,依托社区网格员力量,入户宣传应急知识,营造“人人懂应急、人人会自救”的韧性社会氛围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支撑保障能力还有不足。受限于资金压力,基层应急队伍兼职队员多,人员流动性大,队伍稳定性差;培训机制不健全,缺乏专业师资,救援技能不扎实,处置经验不足。
(二)专业化水平还有弱项。基层应急预案(行动方案)质量水平不高,存在机械化套用上级预案情况,风险辨识不清、资源数据不明、指挥调度不畅等问题突出;基层应急演练实战化程度不高,综合性复杂场景少,演练主体以干部职工为主,群众参与度低;灾害事故发生后,基层乡、村响应效率低,人员转移疏散和先期救援实效性不高。
(三)应急科普宣教还有短板。基层宣教形式创新不够,多以发放宣传手册、悬挂标语等传统方式,互动体验、情景模拟等群众参与度高的形式不多;针对留守儿童、独居老人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宣教不够。
三、下一步重点工作
(一)持续强化应急支撑保障能力。一是加强经费保障,在已将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的基础上,加强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的保障力度,结合实时情况及时配备各类应急物资装备,统筹全市应急相关资金,定期开展绩效评价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同时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,指导县级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经费保障;二是加强人才保障,动态调整基层应急管理力量配置,选派市、县应急骨干下沉乡镇(街道)指导帮扶,抓好各类应急救援技能培训,不断提升队伍专业技能。强化基层应急岗位荣誉激励奖励,激发工作积极性;三是加强物资保障,明确各级应急物资储备指导目录,根据灾害事故特点、人口分布、地理位置等合理规划布局物资储备点,科学制定储备计划,同时完善抢险救援物资快速调配机制,确保物资有序调度、快速运输、高效配送。
(二)持续强化应急救援处置能力。一是开展县级综合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行动,巩固乡镇消防救援站(所)建设成效,培养一批业务精湛、技能娴熟的骨干基层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,加大应急第一响应人和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,提升先期救援水平。实施救援队伍前置化工程,结合极端天气预警信息,在高风险区域提前预置力量,实现灾害事故第一时间快速高效处置。二是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规范提升行动,切实提升基层应急预案质量。围绕防汛、防火、防震、转移避险等方面,持续推动基层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制修订简明化应急行动预(方)案,组织开展基于场景的实用型专题专练行动,不断提升基层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水平。三是加强应急值班备勤管理,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,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报告机制。推动基层先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,进一步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,确保及时组织人员转移疏散,实现救早救小救初期的目标。
(三)持续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。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,发动各级各部门深入社区、学校、农村、企业、家庭,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。二是打造“救在你身边”应急文化品牌,将日常教育培训与全国安全生产月、防灾减灾日、国际减灾日等活动有机结合,依托科技展馆、安全体验馆、应急实训基地等,组织开展情景式、体验式、互动式的应急安全体验活动,提高广大群众应急安全意识。三是与主流媒体建立应急科普宣教绿色通道,开设应急科普类专题专栏,刊播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公益广告、警示教育片、微视频等,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。
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!
咸宁市应急管理局
2025年7月17日


